化學農藥用量減少
今年上半年國內遭遇低溫、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全國病蟲草害發生較輕。南方地區遭遇旱澇急轉,稻瘟病在大部分稻區中等或偏輕發生,玉米病蟲害中等或偏輕發生。與此同時,甲維鹽、吡蚜酮等高效低毒低用量藥劑推廣面積進一步加大;殺蟲燈、黃板誘殺、性誘劑誘殺、生物防治技術等綠色防控技術進一步在全國600多個縣市推廣應用;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大力推進,也使得用藥次數大大減少,防治成本降低,農藥使用量節約15%左右。
受以上多重因素影響,今春以來農藥使用量減少,農藥市場呈現出銷售不暢狀態,化學農藥使用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農藥連續遭遇“小年”,農藥市場總體低迷直接帶來了市場需求的減少。
點評:隨著綠色防控技術和專業化統防統治的不斷推進,化學農藥用量將繼續呈現下降的趨勢,但這并不代表農藥市場這塊大蛋糕會“縮水”。近些年,農民對高效、環保、低用量新品種農藥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生物農藥也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農藥企業應順應市場和形勢,淘汰傳統老化品種,多開發科技含量高、高效環保的新品種和新劑型。
農藥企業社會責任
今年8月,由農民日報社和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聯合主辦的“發展綠色生態農業與農藥企業社會責任”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上30余家農藥骨干企業負責人達成共識并聯合發出倡議,號召農藥企業共同擔負起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責任。既要對農藥產品質量嚴格把關,也要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還應向公眾宣傳普及科學的農藥知識,共同致力于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行業良性發展。
此次會議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責任”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和意義。此后,四川、江蘇兩省農藥企業也相繼召開同樣主題的座談會。無獨有偶,下半年召開的全國農藥工業行業“責任關懷”培訓交流會和“現代農藥與食品安全”研討會等,都使“責任”一詞在農藥行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號召力。
點評:“社會責任”和世界許多國家化工行業踐行的“責任關懷”理念一脈相承。從注重社會責任的企業的實踐來看,社會責任和企業利益是一致的,它不是包袱,而是一種競爭力。社會責任可以有助于企業研發出更多優勢好產品、樹立品牌、擴大市場占有率,也有助行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健康發展,呼吁更多的農藥企業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進來。
海南農藥專營
作為農藥消費大省,也是各類農藥產品搶占市場的必爭之地,海南省2011年實施的農藥管理新政引發了業內的普遍關注。9月1日起,海南省正式實施《海南省農藥批發零售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試行)》,提高準入門檻,農藥批發實行專營特許制度,農藥零售實行許可制度。
根據《辦法》規定,農藥經營企業實行總量控制,近九成的農藥經銷店將被淘汰出局。至2013年,全省僅設2~3家農藥批發企業,零售企業精減為205家左右,原則上每個鄉鎮設立1家。今后批發企業的注冊資金將達到1億元,同時還有植保、化工等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不少于100名、區域配送中心設置的營業場所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等硬件要求。此外,農藥價格實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農藥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須交納保證金。
點評:海南農藥新政堪稱是國內最嚴格的農藥經營管理制度,出臺后引發不少爭議。支持者有之,認為海南此舉有利于從源頭上管好農藥,有力保障食品安全。反對者也有之,認為會導致行業壟斷、農民買藥不方便、經銷商難以保障提供技術服務、上萬從業人員難以安置等諸多問題。面對質疑,海南政府部門仍堅定地推行,能否達到理想的效果,還需拭目以待。
植物生長調節劑風波 今年以來,媒體報道的“爆炸西瓜”、“避孕藥黃瓜”等事件,使得植物生長調節劑瞬間闖入公眾的視野,并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爸参锷L調節劑是否對人身體有害?”人們對此產生了諸多疑問。而隨著對問題真相的不斷探尋和討論,公眾對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有了更多的認識。
事后調查證明,江蘇一些地方出現的西瓜“裂瓜”現象,是由種植品種、天氣、膨大劑使用時期不當等多個原因引起的,將其歸罪于植物生長調節劑顯然有失偏頗。多位農業專家表示,植物生長調節劑不僅在我國,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使用都很普遍。就安全性而言,它的風險不比食鹽更大,只要能科學規范地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不僅安全無害,而且是農作物穩產高產的重要保證、農產品優質高效的重要手段。
點評:植物生長調節劑風波暴露出公眾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認識誤區和農民在科學使用農藥方面的欠缺。就政府管理層面,除了對植物生長調節劑加強監管,源頭把關,更重要的是提高農民科學用藥水平,趨利避害。同時,媒體也應客觀公正地報道,多普及推廣科普知識,引導公眾正確客觀對待植物生長調節劑乃至整個農藥行業。因為對農產品質量的不實報道,不僅會誤導公眾,更容易對農民甚至整個產業造成致命傷。
兼并重組
近年來,推進兼并整合的呼聲日益強烈。繼去年工信部等四部門出臺《農藥產業政策》之后,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于今年正式出臺《“十二五”農藥工業發展專項規劃》。規劃提出的一系列發展目標及措施均圍繞著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兼并重組步伐展開。
規劃提出到2015年農藥企業數量減少30%銷售額在5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5家以上,銷售額在20億元以上的農藥生產企業20家以上。前20家農藥生產企業的原藥產量將占總產量的50%以上。并通過兼并重組培育2~3個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農藥集團。上述政策的出臺將使行業兼并重組提速行業內龍頭企業有望從中獲益。
點評:目前全國農藥企業有2400多家,布局分散、規模較小、效率低,國內百強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全加起來還不及一家國際大公司的銷售收入。只有通過行業的洗牌和整合,才能淘汰落后、提高績效、提高市場競爭力。雖然目前進展緩慢,但兼并整合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農藥企業應著眼長遠,提早應對,通過產品技術和營銷模式創新,不斷拓展市場,增強實力,以在變革中占據主動地位。
成本上漲利潤下滑
2011年,“原材料漲價”是所有農藥企業都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農藥生產企業深受上游化工企業的影響,由于石油價格上漲、“電荒”等原因,農藥生產所用的主要大宗基礎原材料如煤、燒堿、甲醇、苯、黃磷等價格飆升。從年初開始,大宗常規農藥品種如草甘膦原藥、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毒死蜱原藥報價就上漲了10%~20%,據統計大宗常規農藥品種中價格上揚的品種占80%左右。
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工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節能減排等壓力,使得今年農藥企業面臨的壓力更甚從前,雖然今年產品價格略有回升,但企業利潤水平非常低,有些產品利潤率甚至不到2%,農藥行業整體業績下滑,許多中小農藥企業面臨經營困局。
點評:農藥生產已進入高成本階段,面對當前形勢,節本增效是農藥企業的生存之道!敖当尽本褪且獜钠髽I內部深挖潛力和強化管理,對現有設備、工藝和流程進行技術改造、優化和完善,降低生產成本;“增效”就是通過科技創新和調整結構帶來效益增長和品牌增值,研發推出更多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劑型,改變單一的盈利模式,為企業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
培訓農藥經銷商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農民用藥水平息息相關。我國病蟲害種類多,農藥使用群體龐大,農民普遍缺乏農藥基本知識,不合理用藥的問題突出。由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尚不健全,針對農作物病蟲害,60%的農民習慣根據農藥經營者的推薦購買農藥,農藥經銷商成了農民購藥、用藥最直接的指導者。而我國現有的34萬多經銷戶、60多萬經營人員水平參差不齊,部分農藥經營人員賣藥不懂藥,誤導農民購藥、重復違規使用農藥的現象時有發生。
鑒于此,農業部農藥檢定所探索培訓農藥經銷商的管理新模式,今年有針對性地選擇了11個省份,重點培訓農藥經銷人員2000名,通過農藥經銷商再向農民傳授科學用藥技術,間接使6萬名農民受益。此外,各地也不斷加大對農藥經銷商的培訓力度,越來越多的農藥經銷企業投身到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的行動中來。
點評:農藥經營上連生產、下連使用,在農藥產業鏈條中是承上啟下的一環。培育好這個環節上的主體,就等于牽住了“牛鼻子”:這既有利于規范經銷戶合法經營,也有利于指導農民安全用藥,更有利于實現企業贏利和農民增收的雙贏。今后還要在培訓內容和方式上多加探索和創新,把農藥經銷商培育成指導農民科學合理用藥的重要力量。
高毒農藥監管
今年農業部對高毒農藥再出重拳——除了繼續開展高毒農藥專項整治行動,又聯合工信部、環保部、國家工商總局及國家質檢總局對高毒農藥采取進一步禁限用管理措施。對現有高毒農藥實行分步淘汰和禁用,停止22種高毒農藥的新增登記和生產許可,于2011年底前禁用和淘汰苯線磷等10種替代產品較充足的農藥,余下12種高毒農藥擇機啟動禁用程序。
此外,今年10月在武漢召開的“高毒農藥定點經營暨農藥管理經驗交流會”上,農業部要求各省在蔬菜優勢區域重點縣全面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在有效建立和執行高毒農藥經營市場準入、持證上崗、專柜銷售、購銷臺賬、實名購買、流向記錄等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創新監管制度。
點評:隨著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毒農藥將會越來越沒有生存的土壤。一方面要嚴管高毒農藥,另一方面也要鼓勵高效、低毒、安全替代產品的推廣使用,堅持疏堵結合。高毒農藥的禁用淘汰為高效低毒農藥、特別是生物農藥的推廣使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對于農藥企業來說,應加快進行產品結構調整、開發安全高效的新品種方為長久之計。
《農藥管理條例》修訂
備受關注的《農藥管理條例》修訂在今年結束了三次大范圍的意見征求工作,雖然目前尚未正式出臺,但從不久前公布的《農藥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中,已經可以清楚地看出新《條例》的導向!稐l例》修訂的主要變化包括:取消了臨時登記、設立經營許可制度、建立藥害鑒定制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對制假售假的懲處力度明顯加大,不僅處罰金額大大提高,情節嚴重的還將被吊銷相應的農藥經營許可證、登記證和生產許可證,對生產假劣農藥和被吊銷相關許可證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實行10年內不得從事農藥生產經營的行業禁入制度,5年內不得申請農藥登記。同時明確使用者責任,通過實行農藥減量計劃、建立農藥使用記錄、大力推廣低毒生物農藥的應用等,提高農民科學合理用藥水平。
點評:《條例》征求意見稿中,強化了農藥登記管理、經營管理和使用指導,明確了農藥監管部門、生產企業、經營者、使用者的責任和義務,加大了對違法生產和經營的處罰力度。實行經營許可制不僅能有效提高經營者業務素質,而且可以有效遏制銷售國家禁用農藥或其他違法經營行為?梢灶A見的是,即將出臺的新《條例》將會為農藥行業健康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有力而堅實的法制保障。
產能過剩
我國農藥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今年依然沒有改觀,2011年預計我國農藥產量可達250萬噸左右,而需求總量約為30.8萬噸,嚴重供大于求。這一點在草甘膦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據統計,今年我國草甘膦總產能達到116.6萬噸,產量在30萬~35萬噸,而國內草甘膦的年需求量只在5萬噸左右,產能過剩、競爭激烈致使新安股份、江山股份等上市農藥企業上半年業績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吡蟲啉和阿維菌素由于產品同質化、產能過剩等原因,生產企業步履維艱,產品滯銷使阿維菌素精粉的價格下跌了近30%,吡蟲啉主要生產企業紅太陽集團、沙隆達股份業績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此外,大型旱田除草劑乙草胺也面臨同樣情況。
點評:產能過剩一直是國內農藥行業的一個“頑疾”,近幾年來,農藥生產企業對較有亮色的產品一哄而上、盲目擴張已成了通病,很多主流藥劑嚴重供大于求。事實證明,產能過剩最終只會釀成苦果,不僅嚴重制約企業業績增長,而且重復建設會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國內農藥企業應由產能擴張積極向研發驅動和營銷創新轉型,走產品差異化路線,以特色求生存,提高產品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避免同質化競爭才能獲勝。 |